大家好,小弟第一次在網路分享使用心得,這篇文章也不算是性能測試,比較像是一篇旅遊雜記。因為已經是兩年前的機器了,參數應該不是大家會有興趣的點,所以這次我想以一場三天兩夜的旅遊,來稍微分享一下我對這台輕便旅遊機的一些淺見。
稍微來點前情提要,本身我也是個Sony A7III的使用者,因此索尼反人類的菜單設計邏輯,我算是可以無痛的在RX100VI上使用。儘管如此,因為極致小巧的機身與過於緊湊的按鍵佈局,在多次拍攝下都有十分憋扭卡手的情況發生,也因此錯過了一些拍攝機會。
(正文開始)
抵達台北後,拖著行李搭乘捷運直奔今晚要入住的飯店,從善導寺站一出來就看到一棟還在新建的建築,規律幾何的外觀馬上就吸引了我的注意,這時可以利用長焦段的特性,捕捉一些有趣的局部。
美食絕對會是旅行攝影的一大主題,可以看出在廣角端8cm的最近對焦距離,雖然不是什麼令人驚艷的數據,但拿來日常紀錄餐桌上的食物也足夠湊合著用了。
從圓山捷運站走出,在豔陽高照的下午看到一隻鴿子正在將自己烤熟,得益於24-200的高倍率變焦,能夠讓我在不打擾牠的情況下拍攝,就說它在美食攝影非常好用(?

雖然機身的自動連續對焦已經十分強大,但在200mm時機身在主體選擇上不夠果斷,甚至有拉風箱的狀況發生,這時我們可以利用觸碰螢幕的方式選擇對焦點,能夠讓拍攝成功的機率增加。

觀賞位在北美館的「布列松在中國1948-1949 | 1958」是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。

這位決定性的瞬間先生(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這樣定義他),以紀錄人民生活的方式展現了戰爭時期的百態。雖然當今許多紀實攝影師的作品都十分精彩,甚至可以說在拍攝技巧上人人都能是布列松,但回歸到當時時空背景、技術水平,布列松能被後人傳頌至今也毫無疑問。

回到正題,RX100VI 雖然擁有寬廣的焦段選擇,能隨心所欲的拍攝廣角與望遠視角,但取而代之的犧牲是光圈的縮小,從五代的f1.8-f2.8變成了f2.8-f4.5,再加上相對來說較小的一吋感光元件,使得望遠端的室內攝影較為吃力,還好鏡頭有搭配4級的OSS防手震,身體倚靠在牆壁上還是能拍攝出穩定的畫面。
在展覽的角落發現一個包含點、線、面的畫面構圖。

離開了展覽空間,發現北美館有個特別的小角落,許多遊客都會在那邊舉起相機拍照。
依靠在三樓的圍欄邊往下看,能發現斜射的陽光在大廳形成整齊的光影。我在這邊待了15分鐘左右,希望能捕捉到有趣的畫面,小相機的優點在這邊也體現出來,如果拿一個單眼加上望遠鏡頭在這邊拍攝,警衛會來關切吧。
試著在從北美館往圓山捷運站的過程中,捕捉城市裡的畫面。
利用等效200mm的壓縮感能創造出不同於別人的畫面感受。
發現城市中規律的幾何畫面一直是我喜歡拍攝的主題之一。
以往使用單眼相機,我總是使用定焦鏡頭作為日常拍攝用途,但如果你跟我一樣貪心什麼都想拍,或許這類的高倍率隨身相機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。
這時天色也漸漸暗下來,前往與朋友約好的餐廳路上經過了這條街邊的暗巷,對於這台小相機我能容忍的ISO值大約在800-1200左右,這時如果直接使用相機預設的模式拍攝,相機會為了保持安全快門刻意拉高iso值,導致照片雜訊噪點爆表。這時推薦大家可以利用 OSS 防手震的輔助,使用M模式降低快門速度也藉此降低ISO值,使照片畫質提升。
這張照片我將相機鏡頭貼近欄杆,製造出一個模糊的前景。雖然RX100VI的1吋感光元件無法製造出太多的淺景深,但相機與被攝物體的距離也是淺景深的製造條件之一,利用這個物理特性,我們也可以讓小相機拍出不錯的虛化效果,使照片更有層次感。
這個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攝點幾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打卡熱點,但到了這裡還是會被這棟大樓所吸引,不免俗地拍下幾張。這裡我將相機盡可能貼近地面,能營造出平視看不出的特殊角度,視覺上也就有衝擊力,RX100VI擁有上翻180度與下翻90度的翻轉螢幕,這對於一些特殊角度拍攝都十分有幫助。

另一個有趣的拍攝方法是利用手機表面製造出一個鏡面的效果,效果見仁見智,特殊的視覺體驗我認為久久拍一次也是挺有趣的。
結束了一整天的行程後,精神狀態也差不多和這張照片一樣黑白恍惚,趕緊回到飯店休息準備明天前往宜蘭的旅行。
本篇所有照片均使用RX100VI所拍攝,且以RAW格式紀錄並有LR調色。
Komentar